2021年的「高潮迭起」和「时空穿越」

生活·思考·阅读 · 2022-03-09


本篇文章是我在二月份向少数派年度征文活动的投稿,有些朋友可能读过了。为了以后查看方便,我就搬运过来了。


文章没有过初筛,不过还是非常感谢伙伴们的支持!



过去的这一年,是我生活方式转变最大的一年。


2021年,引入了两种搅动生活节奏的变量—— 一种是阅读,另一种是写作。


过去的一年,我读完了320本书,刚好等于过去二十多年的总量;写了100篇文章,是过去总量的几十倍。


阅读让生活高潮迭起,写作让思绪时空穿越。


Image


「高潮迭起」

「高潮迭起」用来描述的是积极的生活体验。按说离开校园,成为一名“打工人”,生活中有些小确幸已经实数不易,哪里来的“高潮迭起”呢?


进入打工人的生活节奏不到半年,通勤的疲惫、工作的压力已经消耗完生活的热情, 回到家靠着刷社交网络和短视频来“回血”,刷到手机砸脸,每天晚上都是晕睡过去。


间歇性踌躇满志的我,在网络上看到了一篇题目为 《王川:一年读五百本书, 让你每天高潮迭起》 的文章,趁着热血上头,和朋友打了一个赌—— 一年读完300本书,差一本给对方5块钱。


没想到改变就从这个总价值1500块的赌注开始了。


读什么?


一年300本,平均下来每天读将近1本。将目标拆解成小任务之后,选择读什么书就有头绪了——既然要达到日均1本的任务,就要提高阅读的速度。于是就找来了几本关于速读的书。


几本关于速读的书啃下来,意识到要完成目标,就要改变以往对读一本书的认识,树立一种“好读书,不求甚解”的阅读理念。把阅读当做淋浴,让书中的信息如流水般冲刷大脑,一本书如果有一句话触动到自己,这本书就是有价值的。


    1.建立了新的阅读理念之外,还学习到了两个入门的方法论:

    2.人的眼睛倾向于关注动态的事物,可以用手指或笔头在阅读时候引领视线;


 心中的默读会阻碍阅读速度的提高,手指或笔头的移动速度略快于心中默读的速度,心中的“朗读之声”就消失了。


没有刻意学习过速读的人读书速度也很快,这是因为他们积累的阅读量很大,就像“知识的增量是其存量的函数”。读得越多,再开始读一本书的新知识就越少,于是阅读速度就越快。读得越快,就能在限定的时间内读得更多了。


速读指导类书籍读完之后,我自创了一种“现实共振”的选书方式。


“现实共振”是指把读什么样的书和自己生活场景结合起来,比如


在红灯笼团圆饭的春节期间,阅读《中国人应知的节日与习俗》;

在去内蒙古旅行的大巴车上,阅读何伟的《寻路中国》;

计划好去吃火锅之后,阅读扶霞的《鱼翅与花椒》;

在周末的星巴克阅读舒尔茨的自传;

在深夜的麦当劳阅读克洛克的《大创业家》。


自己选择阅读的场景和时间点,能为读书增添不少的乐趣。


何时读?


一天的时间是有限的,增加读书的时间,就必然要减少其他活动的时间。


我首先砍掉的是在每天在地铁近两个小时刷社交媒体的时间。地铁的网络信号弱,几张图片就要加载好久,而进地铁拿上一本书,相当于直接缓存了所有的内容,再也不用在加载内容上浪费时间。


通勤的时候读一本书,相当于对这段时间做好了规划,就不会被手机各类推送消息劫持走注意力,不用在各个APP的跳转间忘记了五分钟前自己读过的内容。


另外的一块阅读时间是睡觉之前,疲惫了一天,在睡前就不选择严肃的非虚构类作品了,读一些轻松的杂文、科幻小说,甚至是漫画都可以。睡前阅读还有助快速入睡。


高潮在哪里?


刚开始阅读的没什么特别的感受,最大的愉悦感来自合上书本的那一刻——“又读完了一本书”这种完成一件事情的成就感,人总是喜欢有始有终。


随着阅读量的积累,愉悦感来源变得更广。在不同类型的书中发现相似的句子,相似的观点表达,就有了像见到了老朋友一样的喜悦:“原来你也在这里呀!”


其次,当不和一本晦涩难懂的书死磕,同时推进多本书的阅读,这本读不下去了就换其他的,阅读就像是“捏软柿子”一样,自己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优势的一方,处于正反馈的循环状态。软的柿子捏多了,之前对自己来说是硬柿子的书也就逐渐变成软柿子了。


 就像荣格所说的“生活中所有最大、最重要的问题,本质都是无解的。它们永远无法被解决,只因为人能长大,长出来(outgrow)以后变得无关紧要”。


最后,读完书这种只要坚持就能定期获得“已读”数量加一成就的行动,是对自我生活满意的支柱。生活当然不只有读书,还有工作和各种琐事。当每周固定完成几本书的阅读时,即使是工作不顺,水逆不断,也能在一周结束的时候,用“这周我至少还读了几本书”这样的理由来让自己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。


阅读,可谓是最常被提及的心流活动。在我们独处无所事事,快要走向虚无主义,只要掌握了一定 的阅读技巧,有一本书,就能够帮人快速将四散的思绪集中,把注意力集中到书本的文字上去,再把文字转化为意象,在脑海中建立起一个有趣的世界。



「时空穿越」

2021年的都过去了,《回到未来》中的时光车还没有发明出来,何来的时空穿越呢?


思维具象化的边界是语言,而文字是凝固的语言。就如同翻看老照片勾起快要遗忘的回忆,文字也能够重构意境。


所以,写作也是让思绪时空穿越的一种方式。


文字,加速播放?


数码硬件、软件都极为发达的现代社会,我们有很多种方式保存美好的回忆,比如音频和视频。


音频和视频固然能够保存自己在某一时刻的说过的话、看过的美景。但回过头来听音频、看视频是要花费等长的时间,使用倍速功能可以省点时间,但倍速到4×以上的程度,对大脑来说,记录就变成了无法理解的噪音和闪片雪花了。


相对于以上两种形式,在记录下文字的时候可能多花费些时间。但回顾的时候,文字是没有限速的。如果阅读速度快一些,一个人能够在几个小时内,看完自己几年间所写的文章、做的笔记。


甚至可以通过几个关键词,一瞬间重构当时的画面,最大程度还原自己在那个时刻的感受。


当然,并不是否认其他记录形式,每种形式都有其优势。有限的时间内,文字是最速度最快的时空穿梭机。


从记读书笔记开始


没有输入就很难有输出,大量阅读是输入的一种形式。当养成了一周读几本书的习惯之后,就不自觉地产生把自己阅读过程中产生的想法记录下来的念头。

2021年3月从少数派上 《人生苦短,我用Flomo》 的这篇文章了解到了“像发微博一样记笔记”的flomo浮墨笔记软件,我就成为了他们的忠实用户。从几句话的简短读书笔记,到逐渐形成自己风格的读书笔记,一个专属于自己的笔记库就建立成了。


Image


当然,读书并不是唯一的一种输入形式,我们每天听到的、看到的、亲身经历的都是输入,经过大脑的整理,都可以记录笔记。

频获格莱美奖的歌手Kendrick Lamar也有着记笔记的习惯。


我必须记笔记,因为我的很多创作灵感都来自于遇到的人,或者来自出国的经历,甚至是在老家小区的拐角处和一个五岁的小男孩聊天。


我必须记住这些事情,我必须把它们写下来。三五个月后,当我想找回受到启发时的那种情绪,我会深入挖掘到底是什么触发了这些情绪……多亏了我有当时记下的笔记,能够帮我找回当时触发灵感的确切情绪。


记录的笔记多了,自然就有了创作的动力。我们所吸收的信息经过大脑的处理,记下的笔记就如同堆肥,慢慢发酵之后,就生出了创作的念头。正是在开始记录读书笔记之后,我才开始在建立了四年多的公众号上更新推文。


时间线上的影分身


在键盘上每敲出一句话,写一篇文章,都是那个时间戳上自己的所思所想。


有了网络,每个人发表的文字有机会穿越时间、跨越空间,传达到不同地区不同人那里。时间长河永远不会停止流动,所以我们在社交平台上的文字沟通,有时并不处在同一时空。写作让我们可以可以在每个时间戳上都留下自己的影分身。在数字时代,这些影分身会给带给自己更多与世界交流的机会。


有学者估算地球上死去的人和现在还活着的人的比例是14:1。已故的人无法再张口说话,但他们写下文字却像影分身一般,将他们的经验和智慧传达给了还活着的我们。如果人们所创作的作品会随着人的去世而消失,这世界将会变得暗淡无光。


玄武网络安全实验室的掌门人tombkeeper的一条微博是这样说的:


微博是我们的魂器。即使微博不在了,粉丝里的食死徒们也各自携带了一部分灵魂碎片。


写作即是铸造自己的魂器,文字即是这魂器的载体。


「总结」

用了一年的时间,把阅读与写作融入了生活。也正是有了过去一年的经历,才有了这样一篇年度征文。真是神奇,一年前我是绝对不会想到自己会参加投稿活动。


阅读与写作都不是高门槛的活动。我觉得,我们不应刻意追求读多么高深的书籍,写多么华丽的文字,而应该把它们当做是一种达到心流状态的方式,来寻找生活中的幸福。


  • Kendrick Lamar的话为微博博主@翊瑄Camellia翻译



如果你喜欢我的推文,请关注公众号醋泡白豆~

写作 阅读 少数派征文
Theme Jasmin