不要打造「第二大脑」

思考·教程·方法论 · 2023-12-12


系列前篇:

我是如何用「笔记」对抗现实世界的「不确定性」和「信息浪潮」?


不要打造完美的第二大脑,而是多精进第一大脑。所谓的「第二大脑」仅仅是协助第一大脑在思考时候的辅助工具,解放一些大脑带宽。


可以把构建第二大脑的「笔记」看做一种网页 cookies 缓存,或是做数学题时候的辅助线。更具象化地说,笔记可以是卡扣,可以是电力工人爬电线杆时候穿的那双鞋,只能能够保证灵感不丢失,自己不往下掉,而自己切实的动脑理解、联系、思考,才能让自己往杆子向上爬。


Image


过于依赖笔记软件所构建的「完美第二大脑」,南辕北辙,还会减慢自己大脑的思考速度。这就像为浏览器安装了完备的各类插件——翻译、剪贴、Ai 总结等,却没有升级电脑本身的硬件,有时候这些个插件可能卡死,运行不起来。



1

我对笔记看法的转变


今年,我对笔记的看法发生了改变。当然,之前文章的方法论也持续在应用,但目的已经改变,不是建立一个完美的第二大脑,而是把笔记作为方法,把让第一大脑更好思考作为最终目标。因此,自己的笔记系统看似混乱,看似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也是可以接受的,只要大脑能够有条理地思考,有条理地写作。


笔记是文字等信息载体的组织形式,什么情况下需要记笔记?


一种情况是间接信息输入,书籍、杂志、推文、电影等由他人创组的「意识凝固体」,我们享用之后,让他们通过自己之后,用自己的语言来进行重组,帮助自己理解。


另一种情况是自己一手的感受、经历和经验。这是自己对现实世界的直接感受,从工作中生活中最私人最定制化的内容记录。


我的知识更新的生命周期参考了 Heptabase 创始人 Alan 的文章做了更新:探索——收集——思考——创作——分享。


探索:从各类成册的书籍、博客、播客等平台摄取信息。

收集:划线高亮、自己的评论等收集到笔记工具中。

思考:整理笔记的时候自动联系不同主题,或者 sleep on it 或者同类主题进行堆肥。

创作:把各个想法(单个的珍珠)通过自己的方式组合起来(串成项链),单独做出完整的作品。

分享:把阶段性的「作品」分享到别人能看到的地方,即能让大家纠错,也能为大家提供一个探索的对象。


笔记工具在收集和思考的部分起到很大的作用。


最原始的工具是纸质的笔记本,直接手动摘抄,或者从其他材料上裁剪下来,粘贴到自己的本子上。数字时代,合适的软件加速并优化了这一过程。



2

我的信息处理过程


硬件阅读工具为Pad、Mac;

软件阅读工具:微信读书来读书、Readwise 和 Heptabase 内置的浏览器来阅读长文。


当然有很多可以替代的工具,选择自己喜欢的就好。


重要的是构建自己信息输入整理和输出的流程。


一般的阅读软件都能够快速将自己的随手写的感受、划线部分批量导出,导出之后就获得了更针对于自己的比较精华的部分,再针对这部分进行相关笔记的整理。


遂到了针对这些内容进行思考的阶段。


由自己的语言组织的笔记最能够帮助自己确认自己是否真正理解,这同时算是一种费曼学习法。他人对某个观点的排列组合已经非常完美的时候,我们能做到最好的就是录入最精简深刻的表达方式,当然自己转述的时候还是用自己的语言。


但是这种线性重写笔记,其实对大脑是一种束缚。


因为我们的思想由相互关联的思想网络组成。线性的笔记有三点问题:


首先,必须将观点想法强加到特定的顺序中。

其次,必须做出权衡并放弃不适合当前顺序的想法。

最后,有些观点想法可能出现在不同的主题中,组织起来非常混乱。


理想的状态是我有一个全备的资料库,而针对不同的主题,都可以任意重复调用这些库中的观点,用网状的形式排列出来。排列布局是思考的过程。


 信息收集、思考用 Heptabase 


Heptabase 是我今年使用最多的软件,它的设计使用逻辑完美匹配了我的笔记系统,匹配了我将优化自身大脑作为第一目标的笔记记录系统。


Card、Map 是其中最重要的两个概念。

所有的 Card  都储存在卡片库中,而 Map 则是他们用不同的形式来排列组合呈现的形式,同一张 Card 能够重复出现在不同的 Map 中;


Image

包含所有 Card 的卡片库



Map 的是一个视觉化的大脑,我可以在 Heptabase 的右边栏通过各种方式调出自己所有卡片笔记,然后通过拖拽,将必要的信息放在 Map 上进行思考,重新排列。 


Image

这是「白豆入坑Heptabase记录」Map


Image

这是最顶层的 Map ,每个都相当于一个文件夹


Image

这是最顶层「阅读」主题的 Map 中嵌套的 Map



Section 和 Links 是 Map 中两个强大的功能,Section 可以把相似的卡片族群几种到一起,Links 是用「线」的方式在更小级别的内容块上进行跨区域的链接。


Image

一个 Map 上可同时存在多种形式的信息介质



在 Map 上的 Card 可以展开,也可以收起来只留下题目。Map 就像 Notion 中的块,可以无限制层级进行嵌套。


我的使用方式是利用第三方软件将其他位置的阅读感受和划线导入 Heptabase 的卡片库。建立相应的自己主题的 Maps,除了项目制外的 Map, 其他的 Map 都算是我的永久笔记,都是永远处于未完成的状态,都是每周都会过几遍的。


卡片库可能很乱,但 Map 就是我目前更新最前的关于该主题的思考,当然现在 Heptabase 的卡片库创作者也用了看板、标签、日志等系列的筛选方式,自动也非常可以。


这算是超越了线性的逻辑记录的笔记。


流水线记录用表单


为了降低日常事务性记录的阻力,我使用的另一工具即问卷表单,目前这些个表单:


读书表单:每读完一本书,要填一份表单

周复盘表单:用结构化的方式来反思复盘一周

系统优化表单:阶段性反思自己的系统

朋友见面表单:和朋友见面聊天等的记录


这种结构化的记录适合我日常做的事情,减少了思考,不会让信息过度堆积。


且结合上了一些自动化工具(如 Keyboard Maestro),输入阻力非常低,他们形成的 excel 表格也很容易进行二次编辑和迁移,如果要制作成 Anki 卡片也是非常方便。


Image

周复盘表单自动组成的表格 结构化信息


不同软件中的内容如何整合呢?


目前我的系统中,只有问卷结果和 Heptabase 卡片库两种。之前使用的 Notion、flomo 等软件都成了一次记录的稿纸,不会重复查看的,记录的过程完成就达到了目的。


问卷结果主要是调整复盘自己的行动,且都是自己输入的文字,功能性比较强,无需再迁移到 Heptabase。


最终整合其实就是将笔记开源,即写成文章,「产粮食」发在公众号、微博、网站上。


「粮食」产得越多,就越不担心笔记会丢失,因为这时候第一大脑已经不再需要笔记。阅读了近三千篇胡老师瑚琏少年公众号文章,我相信他完全不需要笔记这一介质,因为针对类似的主题,产了太多粮食。



3

「 产粮食」让笔记流动

也让粮食中的虫子被晒出来


使用 Heptabase 搭建的笔记系统是第二大脑吗?并不完全是,这是因为使用Heptabase 时,最主要的部分是构建 Map ,在构建的时候,更多的是自己思考重组,对信息进行重新排列的过程,是一个学习的过程。


做完这些后,再去写东西,进行分享。


分享越多次,就越是自己的。


堆积的笔记,只给自己看,可能堆积偏见。

只有将笔记,在公开的地方发表,或让除自己以外的人看到,才算建立了个自己认识的纠错系统,和联想收集系统。


谈到输出系统,最近使用最多的是 obsidian ,它可以安装 DangerZone 的插件,设置 30 秒没有输入则自动删掉所有之前输入的文字,这种压力能够让我克服完美主义,很快完成初稿,完成之后再复制到 Heptabase 中进行修改。再复制发表。


如果要针对一个比较大的主题写文章,可以参考自己在 Heptabase 中的 Map。


持续不断产粮食,就不会担心笔记丢失。


(情绪笔记哪里去了?都在 gpt 的对话框里)



写作 笔记 Heptabase
Theme Jasmin